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的意思
正确的句子是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
释义:学过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温习,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?出自:《论语·学而》。原文:孔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(yuè)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 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原文翻译:孔子说:“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,不是很愉快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?人家不了解我,我也不怨恨、恼怒,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?”作者: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―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,鲁国陬邑人(今山东曲阜)。
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,是儒家学派创始人。作品鉴赏:《论语》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,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。
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,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。全书共20篇、492章,首创 “语录体” 。
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。 主要由仲弓、子游、子夏首先商量起草,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,纪念老师,忧虑师道失传。
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。
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的意思
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 【词目】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 【读音】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ú yì lè hū 【注意】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的“乐”。
此处应该读lè,往往误读成yuè。不仅谈话节目中嘉宾读错,主持人也容易读错,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,也有主持人读成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yuè乎”。
参见《咬文嚼字》编辑部所公布的《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》。[1] 【释义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,不也很愉快吗?现在这句话经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。
参见《咬文嚼字》编辑部所公布的《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》。 【出处】《论语·学而篇》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。
忙得 “不亦乐乎”中的不亦乐乎到底是什么意思
不亦乐乎 [ bù yì lè hū ]
1、【解释】:乎: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,这里相当于“吗”。用来表示极度、非常、淋漓尽致地意思。现常用来表示事态的发展已达到过甚的程度。含有诙谐味:忙得~。
2、【出自】: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
3、【示例】:
(1)指喜悦、快乐。
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
(2)表示极度、非常、淋漓尽致地意思。
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九十七回:“不堤防被素姐满满的一盆连尿带屎,黄呼呼劈头带脸浇了个不亦乐乎!”
清 李宝嘉 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八回:几个大人长,大人短,把个陶子尧喜的不亦乐乎。
郭沫若《屈原》第五幕:哎,那骂得可真也是不亦乐乎。
4、【语法】:偏正式;作补语;形容动作、状态到了极端地步。
扩展资料
“乐”古义:
1、yuè
(1)音乐。《琵琶行》:“今夜闻君琵琶语,如听仙乐耳暂明。”
(2)乐器。《周礼·春官》:“掌六律六同之和……以为乐器。”
(3)欣赏音乐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独乐乐,与人乐乐,孰乐?”
2、lè
(1)快乐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。”
【又】。以……为乐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乐盘游,则思三驱以为度。”
(2)乐趣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此乐何极。”
(3)喜欢;乐意。《治平篇》:“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。”
【乐方】音乐的法度。
【乐岁】丰年。
参考资料:搜狗百科-不亦乐乎(汉语成语)
转载请注明出处大学生学习网 » 诗经中不亦乐兮的意思,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的意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