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雅鹿鸣诗词
【原文】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。
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。吹笙鼓簧,承筐是将。
人之好我,示我周行。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。
我有嘉宾,德音孔昭。视民不恌,君子是则是效。
我有旨酒,嘉宾式燕以敖。呦呦鹿鸣,食野之芩。
我有嘉宾,鼓瑟鼓琴。鼓瑟鼓琴,和乐且湛。
我有旨酒,以燕乐嘉宾之心。【结构】全文分三阙,结构相似,以野鹿鸣叫呼朋食蒿,兴比君王宴会群臣。
【事物】鹿:鹿科(cervidae)是哺乳纲偶蹄目的一科动物。体型大小不等,为有角的反刍类,分布于欧亚大陆、日本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、北美洲、南美洲的南纬 40°以北地区及西南非洲,全世界约有34种,共16属约52种。
鹿在文学作品中多是驯服、善良的元素。苹:藾蒿。
陆玑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:“藾蒿,叶青色,茎似箸而轻脆,始生香,可生食。”蒿:又叫青蒿、香蒿,菊科植物。
【解释】呦(yōu)呦:鹿的叫声。簧:笙上的簧片。
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、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。承筐:指奉上礼品。
承,双手捧着。《毛传》:“筐,篚属,所以行币帛也。”
将:送,献。周行(háng):大道,引申为大道理。
德音:美好的品德声誉。孔:很。
昭:明。视:同“示”。
恌(tiāo):同“佻”,轻薄,轻浮。则:法则,楷模,此作动词。
旨:甘美。式:语助词。
燕:同“宴”。敖:同“遨”,嬉游。
芩(qín):草名,蒿类植物。湛(dān):深厚。
《毛传》:“湛,乐之久。”【评析】此诗对后世影响巨大,无论是外交场合,还是宴请宾客,往往歌《鹿鸣》。
体会这种宴会的意境对为人处世非常有帮助。宴会能够营造出欢乐融洽氛围的关键所在就是互相尊重,互相信任,互相理解。
熏染里边深藏的文化底蕴,认真体会宴会给主人和宾客带来快乐的原所在,深切领悟人性的复杂深沉,做到这些对提升做人做事的境界都非常重要。【诗经成语】德音孔昭:意谓嘉言谠论,深切著名。
近义词:德音莫违。视民不恌:指当政者对老百姓尊敬,不轻慢。
诗经风雅颂古诗
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、雅、颂三类。
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。《风》诗是从周南、召南、邶、鄘、卫、王、郑、齐、魏、唐、秦、陈、桧、曹、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。共160篇。大部分是民歌。
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,即所谓正声雅乐。《雅》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,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《大雅》31篇,《小雅》74篇,共105篇。除《小雅》中有少量民歌外,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。
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,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。《颂》诗又分为《周颂》31篇,《鲁颂》4篇,《商颂》5篇,共40篇。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。从时间上看,《周颂》和《大雅》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;《大雅》的小部分和《小雅》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;《国风》的大部分和《鲁颂》、《商颂》产生于春秋时期。
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,三颂不如二雅,二雅不如十五国风。
"风雅颂"各是什么意思?
《诗经》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内容上分为风、雅、颂三个部分。
《风》诗是从周南、召南、邶、鄘、卫、王、郑、齐、魏、唐、秦、陈、桧、曹、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。共160篇。大部分是民歌。
《雅》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,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《大雅》31篇,《小雅》74篇,共105篇。
《颂》诗又分为《周颂》31篇,《鲁颂》4篇,《商颂》5篇,共40篇。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。
《诗经》:
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,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叶(前11世纪至前6世纪)的诗歌,共311篇,其中6篇为 笙诗,即只有标题,没有内容,称为笙诗六篇( 南陔、白华、华黍、由康、崇伍、由仪),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。 [1]
《诗经》的作者佚名,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,传为 尹吉甫采集、孔子编订。《诗经》在先秦时期称为《诗》,或取其整数称《诗三百》。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,始称《诗经》,并沿用至今。诗经在内容上分为《 风》、《 雅》、《 颂》三个部分。《风》是周代各地的歌谣;《雅》是周人的正声雅乐,又分《小雅》和《 大雅》;《颂》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,又分为《 周颂》、《 鲁颂》和《 商颂》。
孔子曾概括《诗经》宗旨为“ 无邪”,并教育弟子读《诗经》以作为立言、立行的标准。先秦诸子中,引用《诗经》者颇多,如 孟子、荀子、墨子、庄子、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,多引述《诗经》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。
名称由来:
《诗经》约成书于 春秋中期,起初叫做《诗》, 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,如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’” [2] 。“诵《诗》三百,授之以政,不达;使于四方,不能专对。虽多,亦奚以为?” [3]
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,如:“《诗》三百篇,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。” [4]
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,为了叙述方便,就称作“ 诗三百”。之所以改称《诗经》,是由于 汉武帝以《 诗》《 书》《 礼》《 易》《 春秋》为 五经的缘故。
风雅颂的颂是什么意思
宗庙乐歌
附录:
对于《颂》的解释,最早见于《诗·大序》:“颂者,美盛德之形容,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。”孔颖达《毛诗正义》说:“颂者”之下省略了“容也”二字。朱熹《诗集传》说:“颂”与“容”古字通用。据阮元《□经室集·释颂》的解释,“容”的意思是舞容,“美盛德之形容”,就是赞美“盛德”的舞蹈动作。如《周颂·维清》是祭祀文王的乐歌《小序》说:“奏象舞也。”郑玄《毛诗传笺》说:“象舞,象用兵时刺伐之舞。”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、动作,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,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,而且有舞,“载歌载舞”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。近代学者也多以为《颂》是宗庙祭祀之乐,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。
风雅颂是诗经的
是风。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。《风》诗是从周南、召南、邶、鄘、卫、王、郑、齐、魏、唐、秦、陈、桧、曹、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。共160篇。大部分是民歌。
雅。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,即所谓正声雅乐。《雅》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,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《大雅》31篇,《小雅》74篇,共105篇。除《小雅》中有少量民歌外,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。
颂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,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。《颂》诗又分为《周颂》31篇,《鲁颂》4篇,《商颂》5篇,共40篇。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。从时间上看,《周颂》和《大雅》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;《大雅》的小部分和《小雅》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;《国风》的大部分和《鲁颂》、《商颂》当产生于春秋时期。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,三颂不如二雅,二雅不如十五国风。
诗经·小雅·鹿鸣
鹿 鸣 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。
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。 吹笙鼓簧,承筐是将。
人之好我,示我周行。 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。
我有嘉宾,德音孔昭。 视民不恌,君子是则是效。
我有旨酒,嘉宾式燕以敖。 呦呦鹿鸣,食野之芩。
我有嘉宾,鼓瑟鼓琴。 鼓瑟鼓琴,和乐且湛。
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。 注释: 大宴群臣宾客的诗篇。
呦呦(音优):鹿鸣声。苹:皤蒿,俗名艾蒿。
一说萍。 簧: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。
承筐是将: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。示我周行:指我路途。
视:示也。民:奴隶。
一说自由民。恌(音挑):佻,偷。
燕:一说通宴。式:发语词。
敖:游逛。 芩(音琴):蒿类植物。
湛(音耽):过度逸乐。燕:安也。
一群鹿儿呦呦叫,在那原野吃苹草。我有一批好宾客,弹琴吹笙奏乐调。
一吹笙管振簧片,捧筐献礼礼周到。人们待我真友善,指示大道乐遵照。
一群鹿儿呦呦叫,在那原野吃蒿草。我有一批好宾客,品德高尚又显耀。
示人榜样不轻浮,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。我有美酒香而醇,宴请佳宾嬉娱任逍遥。
一群鹿儿呦呦叫,在那原野吃芩草。我有一批好宾客,弹瑟弹琴奏乐调。
弹瑟弹琴奏乐调,快活尽兴同欢笑。我有美酒香而醇,宴请佳宾心中乐陶陶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大学生学习网 » 诗经鹿鸣诗风雅颂,小雅鹿鸣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