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教育为奴隶主贵族垄断,为什么<诗经>会出现这么多深奥的字
诗经的编订成书有个说法就是采诗说,就是收集民间歌谣,然后被贵族加以加工,风,雅,颂中,除了雅和颂是贵族文学以外,国风之中的贵族作品也非常多,比如许穆夫人赋《载驰》,秦哀公赋《无衣〉等等,还有一些干脆就是下层贵族歌颂上层贵族的,因此说那里面的文字古奥典雅也很正常,我个人感觉《诗经》中没有奴隶阶级的作品,很多所谓民歌是“国人”创作的,而“国人”享有教育和政治权力,并且承担兵役等义务,因此不能说那个时代的教育权利都被奴隶主阶级垄断,其实《诗经》中有相当一部分很浅显,民歌意味很重,比如《螽斯》“螽斯羽,诜诜兮,宜尔子孙,振振兮。”
这个就好比现在童谣一样浅显质朴。
求深奥付有哲学的诗句
1、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——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
2、日出江花红似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 落霞与孤骛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——矛盾具有特殊性:一是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,一是另具风貌的秋江晚景
3、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 ——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是统一的。
4、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 ——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,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
5、梅雪争春不肯降,骚人阁笔费评章。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——分析矛盾时,既要看其共同点,又要看各自的特点
6、造物无情却有情,每于寒尽觉春生。千红万紫安排着,只待春雷第一声——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
7、溪云初起日沉阁,山雨欲来风满楼 ——联系的观点
8、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 ——矛盾的普遍性
9、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 —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
10、古歌新曲君休听,听取新翻杨柳枝 ——事物是变化发展的,不可因循守古。
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功夫老始成。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 (宋) 陆 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。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,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,用理论指导实践。
寻章摘句老雕虫,晓月当帘挂玉弓。
不见年年辽海上,文章何处哭秋风? (唐) 李 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、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,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。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,并指导实践,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。
诗界千年靡靡风,兵魂消尽国魂空。 (清) 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。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,反之,则阻碍事物的发展。
家国兴亡自有时,吴人何苦怨西施。
西施若解倾吴国,越国亡来又是谁。 (唐) 罗 隐
香州长径尽棘丛,奢云艳雨只悲风。
吴王事事堪亡国,未必西施胜六宫。 (唐) 陆龟蒙
试玉要烧三日满,辨材须待七年期。
周公恐惧流言日,王莽谦恭未篡时。
向使当初身便死,一生真伪复谁知。 (唐) 自居易
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。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,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,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。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,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。前两首说明,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,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,是片面肤浅、有失公允的。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,不辨真伪,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。
吾闻池中鱼,不识海水深。
吾闻桑下女,不识华堂阴。 (唐) 于 贲 此诗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、认识受实践制约的道理。
"昭昭若日月之明,离离如星辰之行"全文是什么?
昭昭若日月之明,离离如星辰之行出自《文心雕龙》。
第三篇 宗经第三
三极彝训,其书曰经。经也者,恒久之至道,不刊之鸿教也。故象天地,效鬼神,参物序,制人纪,洞性灵之奥区,极文章之骨髓者也。皇世《三坟》,帝代《五典》,重以《八索》,申以《九丘》。岁历绵暧,条流纷糅,自夫子删述,而大宝咸耀。于是《易》张《十翼》,《书》标七观,《诗》列四始,《礼》正五经,《春秋》五例。义既埏乎性情,辞亦匠于文理,故能开学养正,昭明有融。然而道心惟微,圣谟卓绝,墙宇重峻,而吐纳自深。譬万钧之洪钟,无铮铮之细响矣。
夫《易》惟谈天,入神致用。故《系》称旨远辞文,言中事隐。韦编三绝,固哲人之骊渊也。《书》实记言,而训诂茫昧,通乎尔雅,则文意晓然。故子夏叹《书》“昭昭若日月之明,离离如星辰之行”,言照灼也。《诗》主言志,诂训同《书》,攡风裁兴,藻辞谲喻,温柔在诵,故最附深衷矣。《礼》以立体,据事制范,章条纤曲,执而后显,采掇片言,莫非宝也。《春秋》辨理,一字见义,五石六鹢,以详备成文;雉门两观,以先后显旨;其婉章志晦,谅以邃矣。《尚书》则览文如诡,而寻理即畅;《春秋》则观辞立晓,而访义方隐。此圣文之殊致,表里之异体者也。
至根柢盘深,枝叶峻茂,辞约而旨丰,事近而喻远。是以往者虽旧,馀味日新。后进追取而非晚,前修久用而未先,可谓太山遍雨,河润千里者也。
故论说辞序,则《易》统其首;诏策章奏,则《书》发其源;赋颂歌赞,则《诗》立其本;铭诔箴祝,则《礼》总其端;记传盟檄,则《春秋》为根:并穷高以树表,极远以启疆,所以百家腾跃,终入环内者也。
若禀经以制式,酌雅以富言,是即山而铸铜,煮海而为盐也。故文能宗经,体有六义∶一则情深而不诡,二则风清而不杂,三则事信而不诞,四则义贞而不回,五则体约而不芜,六则文丽而不淫。扬子比雕玉以作器,谓五经之含文也。夫文以行立,行以文传,四教所先,符采相济。励德树声,莫不师圣,而建言修辞,鲜克宗经。是以楚艳汉侈,流弊不还,正末归本,不其懿欤!
赞曰∶三极彝训,道深稽古。致化惟一,分教斯五。性灵熔匠,文章奥府。渊哉铄乎,群言之祖。